“自1月起人民币开启贬值以来,已累积贬值3.49%。”早上从壹财研究的金融报告中读到这句话,想起前些日子,有朋友谈说人民币贬值,也是香港金融业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两周前就有一篇文章《香港银行首次帮助散户押注人民币贬值》就是谈这个。对于有套利头脑的人来说,不怕波动,就怕不波动,正手买多,反手做空,一样赚钱。
《论语•先进》中孔子有一句评价学生子贡的话,说子贡是——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货殖就是买卖,亿通“臆”就是猜想。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面对同样的信息,判断力强的人,判断正确的概率要别别人高,低买高卖,胜多负少财富就积累起来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收集信息的能力,一个是判断的能力。在货币汇率涨跌这个问题上,如果从基础信息收集的角度看,无非是去除通货膨胀影响的真实GDP增长率,贸易账户盈余,外债比例,这三个基础数据。
但真要分析起来也就复杂了,针对外汇投资是有专门的情报机构以及卖贩研究报告的公司的,认识的一个媒体朋友就转行做了外汇研究员专门卖报告。
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从基础信息研究不很现实,还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人”,借助二手信息。我们且不说专业情报机构是怎么看的(要付费的),先壹财研究的免费报告中是怎么说的:
“2014年前4个月,贸易顺差352.4亿美元,同比减少41.4%,中国贸易高增长时代结束。1月份以来的人民币贬值打破了单边升值的预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从基本面上看,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因已在消退。
但考虑到中国经济有企稳现象,利率差依然存在,认为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局面也难实现。”
关于人民币是否还有升值动力,其实从身边朋友的出国经验中,大致就能感觉出来。从前几年的带东西出去消费,到空手出去大量带东西回国,大致就能明白人民币已经不“便宜”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否购买可以因人民币贬值而获利的金融投资产品,投资国家化,分散化的方向总是不错的。
但考虑到国内存款利息依然大大高于国际,以及国内制造业转型,潜在的利润率提高空间。个人以为,做生不如做熟,在形成人民币贬值趋势前,大部分资产还是适宜暂时留在国内“货殖”。
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一年内贬值2%以上)的机会不大,从华尔街日报提供的信息来看有些对赌人民币贬值的产品的风险也是不小。
譬如中银香港(控股)推出的产品包含一个人民币看跌期权,条件是美元兑人民币在九个月内涨至6.416元,则该产品可提供6.8%的年收益率。(人民币6.416元的水平相当于美元兑人民币较周二市价6.225元上涨3%。)
人民币如果没有跌至上述水平,银行汇返还投资者的本金,但没有了利息。(保本不保利)类似这款产品,如果不是“套保”转移风险,而是单纯套利的话,机会恐怕并不见得太好。
但无论如何,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幅已经超过30%。哪怕人民币不贬值,从现在开始以香港为平台投资海外大额保单,或者投资海外基金组合,担忧人民币升值造成汇率损失的操心,是可以少一些了。
顺便说,直接从香港保险人那里进行海外基金投资,据说可以直接刷银联卡,是不是很方便?